第2707章 2709【执教北大】(2 / 4)

,同样赢得了学界的关注。

一是黄仁宇的资料未必齐全,而且他本身也并非历史系出身。他在大学学得是机电系,之后又投笔从戎,三十二岁才开始攻读历史,而且还是在美國学习中國史,自然难免走偏。

因此可以说,《万历十五年》这本书,虽然原著是黄仁宇,但项南基本是重写一遍的。

“去北大?!为什么?”冷清秋疑惑的道。

“清秋,你有没有兴趣转去北大读书?”项南问道。

……

但这本书之所以还会引起关注,主要就是它独特的大历史观,拓新了学界看待历史、观察社会的眼光,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,新的工具,开创了史学研究的先河。

一方面,这些学校知名度更高,是全國知名的高校,比北师大要高出一筹;

一方面,它的教学资源也最丰富,里面的教授、学生都是国内一流,不乏国内顶尖学者,以及未来青史留名的人物;

一方面,北师大的校长葛立本就是位官僚,并无教书育人,报效國家的信念,只知道一味钻营。只要他在一天,北师大都不会有好的发展。毕竟兵熊熊一个,将熊熊一窝。

不过,《万历十五年》这部书还是有些缺憾的。

如今他已经追到冷清秋,实现了第一个目标。加入北大、清华,无疑能让他的知名度更高一筹。

截至二零二二年五月,《万历十五年》在国内整整出版四十年,创下了史学读物很难企及的近六百万册的销售纪录,成为历久弥新的一个奇特出版现象。

而项南之所以去北师大,一方面是为了追冷清秋;一方面也是想因此成名,以便保护金家的安全。毕竟身为名士,总是受优待的。

因此他的史料处理极不严谨,对他有利的便用,无利的便弃,甚至还有歪曲、篡改的迹象,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失之于偏颇、片面,作为学术著作差强人意,也因此遭受了一定的非议。